宁波工程学院历来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合理规划,早做部署,使科技创新活动系统化,科学化,建立了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合理机制,实现了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联动,三课堂联动,三个队伍联动的多平台互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个方面”联动。以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双赢”理念,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从2008年起,该院依托宁波工程学院知识产业园、校办企业、校友企业,建立了浙江高专建筑设计院等10余家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提供了100余个创业就业见习岗位,帮助50余名同学解决了就业问题,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教学与产业的结合。
“三个课堂”联动。以课外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三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第一课堂从教学走向实践的两种途径。该院积极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相衔接的一体化模式,三者互为补充、相互反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相得益彰。每年都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精心安排了学术论坛类、学科竞赛类、科普宣传类等多个主题活动,吸引了全校80%同学广泛参与,激发了他们大学生的竞赛兴趣、开阔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三支队伍”联动。在队伍建设中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工作格局。在教师队伍中有两支队伍,一支是精品导师队伍,一支队伍是管理教师队伍。在精品导师队伍建设中,学院建立了创新活动导师制,形成了一支以浙江省“151新世纪人才”建工学院干伟忠教授为核心的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团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师生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在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上,建立了一支以浙江省优秀辅导员经管学院陈彪老师为核心的执行力强、责任心好的管理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培训、交流等形式,帮助他们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规律和发展现状,充分调动管理教师队伍积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促进了创新竞赛的良性循环。在高素质的学生队伍打造中,学校以“发现一群好的苗子,搭建一系列最优化的实践教育平台,挖掘一帮优秀的科研科创型人才,培养一批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围绕“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以全国三好学生郑存为同学为代表的优秀的骨干分子,同时也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面。
多平台互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搭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在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程素养和发展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近几年,该院学生在全国和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上获得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级奖励150余项;在学生科研立项方面,获得团中央学生科研资助项目1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17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12项,部分科研成果得到了企业推广应用; 在学术论文方面,学生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宁波工程学院大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业,涌现出了“唐宁汉语”、“爱都婚庆”等一批优秀创业企业。(来源:宁波工程学院)